客服热线:0371-56079958 环球破碎机网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中信重工转型记

2015-03-03来源:环球破碎机网

  中信重工这张名片

  说中信重工,或许很多人不闻其详。
 
  但一提起洛阳矿山机器厂,上点年纪的就没有人不知道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洛矿”可谓声名显赫。
 
  它是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的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56个大型项目之一。
 
  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是它的顾问。
 
  它的首任厂长纪登奎,后来做过国务院副总理。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也在这里工作过9年,当过车间主任。
 
  这个世人尽知的洛阳矿山机器厂,正是中信重工的前身。
 
  而今,中信重工的名片上赫然写着: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世界最大的矿业装备和水泥装备制造商,中国最大的重型机械制造企业之一,中国低速重载齿轮加工基地,中国大型铸锻和热处理中心……
 
  一连串的最大,彰显了它在共和国制造业领域的地位和荣耀。
 
  也因其拥有强大的重型装备制造能力这一稀缺资源,使中信重工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被人们誉为“中国工业脊梁,重型装备摇篮”。
 
  一个地地道道的大国企,体格大,块头大。
 
  然而,一如王熙凤所言,大有大的难处。春宵一夜风雨来,又是市场经济,又是金融危机,又是新常态,中信重工,这个庞然大物腾挪移步何其难也!
 
  所幸,不避风雨,无惧市场,一番洗心革面,加一番脱胎换骨。尽管也曾愁肠千转,尽管不乏步步惊心,但每次呕心沥血后,回首望去,中信重工为我们写下的却都是篇篇走心的好段子。
 
  第一章
 
  市场吹来新鲜的风
 
  铸件风波与一个脚印的追查
 
  转型大师拉里·博西迪说过,转型就是面对变化了的现实改变态度。
 
  但转变态度谈何容易!
 
  中信重工本是一家大型国企,改革开放前吃的完全是计划饭。上级让生产什么就生产什么,上头让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那时厂里上上下下都认为:“生产的产品只要管用就行!”
 
  转而面向市场,这种几十年沉淀下来的旧观念首先受到挑战。
 
  铸钢车间的工人完成了一个铸件,用过去的标准检验衡量:“没有问题”!“完全管用”!但外国监理就是不干,外国监理说,这个铸件的表面光洁度有问题,不好看,不合格。
 
  讲理、求情,天都说破了,外国监理就是不肯放过。工人恼了,一气之下把铸件搬到厂长办公室,让厂长评理:“新鲜了,这玩意儿是给人用的还是给人看的?凭啥非要弄得光鲜亮丽,像张墙上的画?”
 
  一个铸件掀起一场轩然大波。思想的碰撞就此展开。观念的转变,成为企业第一次转型核心之核心。
 
  那次碰撞的直接结果是,企业明文做出规定:今后凡是客户的要求,凡是外国监理的要求,全都要无条件地服从,不打折扣地满足!
 
  渐渐,视为新鲜的事儿不再新鲜,觉得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要求变为常态,进而转化为一种理所当然的行动。
 
  记者在这里采访,刚好碰上他们在对一个脚印进行“追查”。
 
  一台即将下线的破碎机表面有一个脚印!这个脚印是在产品表面灰色漆未干时,踩踏上去的,如果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质量总监找来车间主任和主管生产厂长,布置重新刷漆,并且要求两天内查清责任人,把处罚结果在全公司通报。
 
  由过去的“不影响使用”,到现在的“让用户完全满意”,员工们早已不再认为
 
  这是什么新鲜事了。
 
  那个最初对铸件光洁度提出特别要求的外国监理尼尔斯,后来被公司重金聘为质量总监,那时他已经六七十岁了,还天天泡在加工现场。机床刀具上沾一星点儿油污他都要求擦洗干净,工人作业时一个不规范的动作被他瞅见了他都不会放过,非彻底纠正过来才放心。
 
  企业技术部的同志说,尼尔斯用欧美质量标准要求工人作业,大大缩短了中信重工与国际大企业在质量上的差距,使企业工作质量发生了很大变化。
 
  而实际上这个外国人带给企业更重要的是观念转变、思想转型。
 
  一封辞职信引发的结构大调整
 
  2004年2月,总经理任沁新就任伊始,收到的就是一封辞职信。
 
  矿研院提升所21位工程师,除所长和一名外地出差人员,其余在家的19位工程师联名上书请求辞职。
 
  原因无他,技术人员待遇太差。生活重压之下,人们只能各奔前程。
 
  而且问题不单单出在提升所。公司人事部门交给任沁新一份统计:
 
  从1999年到2003年5年间,企业流失的本科以上技术人员就有791名,专科以上技术人员达1180名。
 
  一纸薄薄的辞职信在手,却足以让任沁新的心沉重无比。他知道,这封信的背后,是企业多年积累矛盾的一次总爆发。
 
  万余人的大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寥寥,而且人心思走,一批一批流失……
 
  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少的可怜,少到都不好意思给别人说……
 
  技术人员应有的报酬,技术人员应受的礼遇,技术人员应该拥有的施展拳脚的平台,可以说当时真的是要什么没什么……
 
  企业前所未有的面临转型的压力。改变,调整,转型,已然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筹建矿山重型装备实验室,筹建技术研发中心,建立人才吸引机制和研发激励制度,大幅度地改变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
 
  每一个举措都曾引起一次思想激荡。每一步行进都意味着对昨日的否定。每一项变革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投建重型装备实验室之初,听说一次要拿出好几千万元人民币,很多人炸锅了:“啊,哪有那么多钱往那儿投?”
 
  25层高的技术研发大楼矗立起来了,看着这座洛阳西区的新地标建筑,不少人的目光里满是疑虑和不解。
 
  据说动议建造这座大楼时,公司决策层顶着很大的压力,而建造的参照对象,是世界知名企业的研发大楼。
 
  重要的或许不是大楼,而是在大楼里活动的人们。
 
  现在,中信重工占公司员工总人数三分之一的技术人员,全都集中在技术研发中心办公。
 
  正是依靠这些活动在大楼里的具有创造力的“人”,中信重工才构建了工程设计研究院、机械设计研究院、工艺设计研究院、公用及行业技术中心“三院一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这一体系下,他们还建立了工业实验室、数字模拟实验室、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技术标准和基于云计算的技术研发室四个研发平台。
 
  与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实质性合作,活跃于此间的院士工作站、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为企业创造了国内外、产学研联动集成创新的开放式研发格局。
 
  一组数字颇有说服力:2005年,中信重工技术研发投入占到销售收入的6.8%,2010年开始达8%以上;技术人员占职工全部人数从当初的十分之一直线上升到而今的三分之一;从2007年起,企业的新产品贡献率超过了70%,2010年到现在,已经连续五年达75%左右。
 
  当年一上任就收到技术人员辞职信的任沁新,现在是中信股份总经理助理、中信重工的董事长。
 
  他已然不再惧怕与那一双双目光对视:当年呈送辞职信的人那无法回避的目光,一直刺伤着他的心。
 
  现在好了。在高耸入云的镶嵌着玻璃幕墙的技术中心大楼里,任沁新会闻到一阵阵淡淡的咖啡香气。
 
  在技术人员的办公区域内,每层楼的休息室里都摆放着咖啡机。任沁新和我们一起来到三楼休息室,一位叫刘劲军的助理工程师正在喝咖啡。他说,他是搞提升设备设计的,工作持续时间长了,出来喝点儿咖啡解困。
 
  记者看到,咖啡机上分别标有“纯黑咖啡”、“1加2咖啡”等不同品种。
 
  工作人员介绍,咖啡机是大楼落成时配备的,咖啡全部由中心免费提供。
 
  似乎没有由头,任沁新突然自言自语地说:“让人们生活的有尊严其实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章
 
  视野要在云层之上
 
  心存高远才见风光无限
 
  在中信重工,任沁新的“云层之上”理论尽人皆知。
 
  当然是围绕企业转型和形成核心竞争力而言。
 
  其理论很感性,也很简单。每一次阐述这一独特的转型理念,他都忘不了以自己在航班上的感悟启示大家。
 
  他说,翱翔蓝天,云层之下群山林立,企业很容易被低水平的恶性竞争所淹没,而一旦穿越云层之上,视野里就只有少数的几座山峰了。
 
  他因此告诫同事:转型就要紧盯着这云端之上风光无限的奇妙风景,唯有如此,企业方有可能位居全球第一方阵。
 
  紧盯全球第一方阵的战略果然有了反响。2009年底,一家国际知名公司公开发表文章,称中国企业制造的研磨设备,低成本、低质量。
 
  文章没有点名,指向却非常明确,中信重工的核心层都知道这每一句话每一个标点都是针对他们来的。
 
  问题是这家占有世界大磨机市场30%以上份额的全球知名公司,为何要刻意攻击中信重工呢?
 
  中信重工的高级工程师潘劲军一句话点破真相:“我们盯着人家追赶,让人家有压力了。”
 
  潘劲军年逾80岁,与大磨机打了一辈子交道。1957年他大学毕业分配到洛矿,至今没有离开过。1995年退休后,被公司返聘为技术顾问。
 
  他说:“我们最早就是与这家公司合作,照图生产,一开始只能生产磨机筒子、罩子,重量占整套设备的60%,价格只占4%~6%。现在,你要做磨机主机,而且比人家做的更大更好,人家能不感到痛吗?”
 
  被全球知名企业关注,让世界行业老大研究,遭重量级的竞争对手吐槽,这在业界从来都被视为是一种荣耀。
 
  穿越云层,选择对手,转型起步就横下一条心,敢于跨进全球第一方阵比试,中信重工真的蛮拼的!
 
  要做就做“极端制造”
 
  何谓“极端制造”?
 
  中信重工人介绍,极端制造是当下世界装备制造业的突出趋势,要么向超微超精方向发展,要么向极大、极重、集成化方向发展。
 
  2006年,中信重工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企业上了一个新台阶。完成这一跨越后的中信重工何去何从?是满足丰衣足食的现状,还是心存高远志在天下?
 
  任沁新提醒大伙:不敢歇息。竞争对手虎视眈眈,稍一打盹儿,发展的成果就成泡影了。他提出一定要搞“极端制造”:要在中信重工打造一个超大化、超重型的制造体系,要形成全球独一无二至少是高度稀缺的制造资源。
 
  说得明白点,就是要拥有别人都没有的装备制造机器,要干别人都干不了的活儿!
 
  “铸件、锻件、铆焊件的大型化正在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谁能够掌握拥有这一资源,谁就等于身处云层之上,把竞争对手远远甩在了身后!”任沁新说。
 
  几经研究、反复评估后,决定实施建厂50年来投资最大的系统性工程—“新重机”工程。
 
  翻阅当年的规划文件,有这样的记载:“新重机”工程旨在围绕世界规格最大、技术最先进的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构建一个包括重铸铁业工部、重型锻造工部、重型热处理工部等六大工部在内的全新制造、工艺体系。
 
  文件说,“新重机”工程完成后,它将使中信重工达到现代重型机械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配置,跻身国内外同行业第一梯队。
 
  2006年12月1日,以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为核心的“新重机”工程正式启动。2010年10月,世界最大的18500吨油压机,成功锻造438吨钢锭大型支承辊,把我国大型自由锻件的锻造能力提升到了世界顶尖水平。
 
  这一成果被列入当年中国工业的十大事件。
 
  “新重机”工程的建设,使中信重工一次提供精炼钢水的能力达到900吨,最大铸件生产能力达到550吨,最大钢锭生产能力提高到600吨,这里的每一个数据在全球范围内都堪称最大!
 
  中信重工借此一举成为世界一流的高附加值大型铸锻件生产基地。
 
  国务院工程设备检查组在考察完“新重机”工程后表示,“新重机”工程拥有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将有效缓解我国航空航天、国防、冶金、船舶、电力、石化及机械制造等行业对大型铸锻件的急需状况,对全面提高我国大型装备制造业总体水平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党和国家领导人来中信重工考察,曾经站在18500吨油压机前赞叹:这是我们国家新世纪的一台“争气机”!
 
  1 从制造型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
 
  一组数据颇有说服力:2005年,中信重工技术研发投入占到销售收入的6.8%,2010年开始达8%以上;技术人员占职工全部人数从当初的十分之一直线上升到而今的三分之一;从2007年起,企业的新产品贡献率超过了70%,2010年到现在,已经连续五年达到75%左右。
 
  2 从主机供应商向成套服务商转型
 
  成套化发展战略的强力实施和推进,已经使今天的中信重工成功摆脱主机市场,尤其是低端产品市场的“红海”厮杀,成功驶向经营“蓝海”,赢取了“云层之上”的竞争优势。
 
  3 从本土化企业向国际化企业转型
 
  全球独具的矿山装备成套优势,全球最先进的选矿工艺技术,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世界一流的矿山装备制造平台,可提供从物料试验、方案选型、设计研发到产品制造等一系列项目解决方案和全流程服务,中信重工在国际市场上拿出手的全都是成色十足的“硬通货”。
 
  第三章
 
  永不休止的进行曲
 
  跨界转型:“变频”变出新天地
 
  掌握了全球稀缺的装备制造资源,是不是就可以一劳永逸?答案是否定的。
 
  “新重机”工程刚刚尘埃落定,许多人还没喘过气来,中信重工又起旋风:公司要进军高压变频领域,实现由传统机械制造向电力电子行业的“跨界”转型。
 
  转型,又是转型!兹事体大,不理解的有,不情愿的有,不相信能成功的有……
 
  困惑:咱们本来是做机械传动的老手,现在去搞变频传动、电子传动,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左手打右手”吗?
 
  恐慌:从轻车熟路的传统制造业一脚踏进两眼一抹黑的电力电子陌生地,落个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结局怎么办?
 
  任沁新开始不厌其烦地做“洗脑”工作:拿昔日辉煌、今天轰然倒下的知名企业作案例,用智能手机取代传统手机、数码相机取代胶卷相机为警示,分析变频技术替代机械传动的趋势:“这个大趋势,不会因为中信重工不做就不发生,也不会因为其他重工不做就不发生。及时布局、快速行动者或将获得难以估量的先发优势,而拒绝改变、行动迟缓者将来只能坐以待毙。”
 
  必须让中信重工的大型装备拥有自己的控制系统,必须为自己的主机装上自己研发生产的专用变频器!
 
  决策既出,招兵买马是第一件大事:资深变频技术专家张其生进入视野。这个同样有着强烈民族工业情结的企业家,与中信重工一拍即合,二话没说带领一群志同道合者,心无旁骛地投入到了这场“跨界革命”中。
 
  2012年年底,中信重工为张其生组建了目前国内最大堪称“豪华阵容”的变频器研发团队,集结了各路技术精英,装备制造、工艺设计、控制技术等各路人马一应俱全,齐刷刷集合在张其生麾下,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研发高端重载型工业变频器的攻坚战拉开序幕。
 
  此役被誉为“跨界革命”,可谓一点不错!中信重工做了半个多世纪的重型装备制造,从心灵到衣裳可以说都是“机械”的模样,“机械思维”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如今要转为控制导向,对原有的人员、原有的管理体系、生产营销模式都是巨大冲击。
 
  技术人员面临的困难自不待言,整个团队思想的转型更是难上加难!
 
  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中信重工一不做二不休,张其生很快被破天荒的委以重任,担任分管技术系统的副总经理。目的只有一个,让这个“技术另类”强势介入,把适应电子变频的全新的思维模式强势灌输给整个团队。用任沁新的话说,这是要给习惯和适应机械制造的人们带去一股清新的风,让他们的体态和脚步从机械、笨重变得轻盈、灵敏、高效、精准!
 
  2013年7月,中信重工自主研发的高压变频器顺利通过国家型式试验,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系列产品的调速比高达5000∶1,远高于国内同行的100∶1,其快速启动和制动特性、超低速运转特性、堵转功能、空中悬停功能等全部填补了国内同行业空白。
 
  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中信重工开启了最具变革意义的一次转型:
 
  这个历来以生产大规格、大重量、大块头产品为特征的重型企业,眼下最抢手的产品却是超微超精的高端变频设备,它是所有工业自动化设备中最核心最值钱的部份。
 
  这一转型带给企业的变化是,在效益普遍下滑的重机行业,中信重工却依靠高端变频为核心技术的成套设备,支撑起了国内外50%的市场。
 
  对此,任沁新有感而言:“企业无论规模多大,一旦失去创新优势,就无法做到大而优、优而强。中信重工的发展之路,实际上是一条创新之路,一条身在重装行业、却跳出重装行业的差异化发展之路。”
 
  身在重装行业,跳出重装行业,如此“变频”,为企业变出了一片新天地。
 
  模式创新:从卖产品到卖“方案”
 
  一个企业拥有全球稀缺的装备制造资源,拥有既超大超重又超微超精的“极端制造”能力,它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任沁新笑笑:“市场让你不敢自满,市场逼你不能停步。”在任沁新看来,装备制造业赖以运行的技术和社会环境以及客户需求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在整个工业流程完整项目中,用户关注点已不再是单个零部件,而是整体项目功能是否满足需求。
 
  他说:“有核心制造能力,不等于就稳操胜劵。主机在一套产品中价格只占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你有啥值得骄傲的?”
 
  任沁新的话没错。研究者发现,发达国家的装备制造业从二十世纪90年代起,就已经开始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过渡;全球500强企业中,20%的制造企业的服务性收入超过其总收入的一半。而在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服务收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例还只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左右。
 
  看来仅仅囿于生产型制造不可能赶上世界行业大鳄的脚步。
 
  还是转型,还要转型。任沁新因此提出,中信重工要以“核心制造+成套服务”的模式,从卖主机到卖以主机为核心的成套产品及工艺,实现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跨越,从而为中国装备制造企业闯出一条“智造”之路。
 
  任沁新说,我们现在不只是卖一台产品、卖一组产品、卖一条生产线,而是要为客户量身定制,提供工业解决方案,最后我们呈献给客户的应该是一座交钥匙的工厂。
 
  从此,中信重工开启了由传统的产品供应商向先进的成套服务商转变的历史进程。以主机带动,走成套化发展之路,建立云层之上的优势,在中信重工形成共识。
 
  “十二五”伊始,中信重工正式把“核心制造+成套服务”上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依托技术、装备和品牌优势,中信重工走在致力于做多领域、有特色的成套服务商的路上,在成套总包领域逐步实践着包括EPC(设计、采购、施工)、EMC(合同能源管理)、买方信贷、卖方信贷、票据买断、融资租赁等在内的多种成套模式,并形成了水泥、石灰、余热发电、球团、干熄焦等多个板块,成套营销和执行体系基本形成,并走向国际市场。
 
  “在工业领域,专业化系统服务是一种新需求,我们有能力向用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源于我们独有的研发制造能力,源于我们以变应变,不断超越自己,果断实现由主机供应商向成套服务商的转型。”任沁新认为,“核心制造+成套服务”,不仅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更是现代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意味着深层次地、根本性的转变企业发展模式。
 
  成套产业连续几年的快速发展,有效拉动了中信重工经营规模和效益水平的提升,并打造了以高端制造和成套经营为突出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在国内外经济持续下行的巨大压力下,中信重工从容地保持着稳健前行的节奏。2013年,在国内外市场经济持续疲软、装备制造业竞争异常激烈、残酷的形势下,中信重工成为重型装备行业A股上市公司中保持一定盈利规模的企业。这一年,成套产业新增订货65.92亿元,占当年新增订货总量的59.8%,比2012增长近10亿元。2014年,依托主机制造优势,巩固传统成套产业,开拓国内外新的成套市场,全年成套产业订货强力支撑了企业经营规模。全年实施成套项目38项,其中江都球团、首山焦化一期工程等8个项目竣工投产。
 
  成套化发展战略的强力实施和推进,已经使今天的中信重工成功摆脱主机市场,尤其是低端产品市场的“红海”厮杀,成功驶向经营“蓝海”,赢取了“云层之上”的竞争优势。
 
  任沁新说:“没有成套产业的强势扩张,没有成套订货规模的大幅增长,中信重工的今天是难以想象的。正是成套项目为企业带来的新增合同,奠定了中信重工在国内外经济持续下行的巨大压力下阔步追赶全球行业领头羊的坚实基础。”
 
  跋
 
  中信重工的“国际范”
 
  中信重工战略转型有三大目标:一是从制造型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二是从主机供应商向成套服务商转型;三是从本土化企业向国际化企业转型。
 
  前二目标如上详述,而对其“国际范”我们亦不妨素描一二。
 
  到中信重工生产厂区,几乎所有标志都用中英文两种语言书写;车间装配线上的产品有一半左右是为国外生产的;厂区道路上,不时碰到三三两两边走边谈的外国专家……
 
  当然,这一切还只是漂浮在表面的浪花而已。
 
  中信重工的“国际范”自有其深层内涵:从为别人打工、贴牌生产,到建立海外研发生产基地,再到优化整合国际优势资源,逐步从产品国际化、组织国际化走向要素国际化,直至形成全球的营销、研发、生产、服务网络,继而又在更高的水平上布局国际市场,让拥有自主品牌的技术和产品直面国际终端客户,终而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矿山重型装备供应商和服务商,有人评价,他们是用10年的跨越走完了别人上百年所走过的路。
 
  “要走国际化,就需要成为这样的公司之一,即所做的任何产品都是最好的……”受聘在中信重工的热加工系统首席技术官伊沃·波特每周都写的工作报告中这样告诫中国同仁。
 
  现在,伊沃·波特已经成为中信重工的副总经理。他一天天看着这家公司怎样努力做最好的产品,提供最好的服务,从而一步步走向世界,成为一个很有“国际范”的国际化大公司。
 
  走国际化道路伊始,中信重工就将国际市场定位于欧美、澳洲、南美、南非、俄罗斯、印度等高端市场和新兴市场—
 
  他们全资收购西班牙GANDARA公司,组建了中信重工澳大利亚公司、南非公司、北美公司、巴西公司、智利公司以及印度、俄罗斯办事处,一举形成了海外业务的营销、研发、生产和服务四大功能的深度融合,使自主品牌技术和产品直销国际终端客户。
 
  他们独家买断澳大利亚SMCC的100%知识产权,成立中信重工SMCC(CITIC-SMCC)工艺技术公司,使中信重工成为全球最先进的选矿工艺技术的拥有者。
 
  他们全资收购了全球为数不多的拥有生产大型、复杂磨机技术及设施的企业甘达拉森萨的股份,组建了中信森萨(CITIC Censa),在过去几年中,CIT-IC Censa公司取得了年均增长两位数的好成绩,已成为中信重工面向欧洲、非洲、中东等国际市场的海外核心制造基地。
 
  2007年8月1日,中信重工成功中标中信泰富澳大利亚SINO铁矿世界最大的6组12台球磨机和自磨机项目,在全球矿业市场引发强震。
 
  2009年7月1日,中信重工自主设计制造、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目前世界最大、最先进的澳大利亚SINO铁矿项目—直径7.93米×13.6米溢流型球磨机,一次试车成功并工厂交付。
 
  从2012年开始,中信重工又不断接到中信泰富澳大利亚SINO铁矿项目的安装、调试、试车任务。
 
  2013年,由中信重工董事长任沁新亲自组建最强有力的技术团队,全面负责SINO铁矿的安装调试和全面投产重任。
 
  短短四个多月,130多天,一度濒临绝境的中信泰富澳洲SINO铁矿项目,神奇般的“起死回生”,中信重工团队在西澳铁矿上演“中信重工奇迹”,充分彰显了其强大的矿山成套和全流程服务实力。
 
  在澳大利亚SINO铁矿项目的示范效应下,世界矿业巨头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巴西MMX公司、智力铜矿等国际矿业知名公司纷纷与中信重工展开合作,中信重工大型矿山装备的国际订单量直线上升……
 
  全球独具的矿山装备成套优势,全球最先进的选矿工艺技术,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世界一流的矿山装备制造平台,可提供从物料试验、方案选型、设计研发到产品制造等一系列项目解决方案和全流程服务,中信重工在国际市场上拿出手的全都是成色十足的“硬通货”。
 
  这些在世界矿山装备制造行业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才是中信重工国际化的通行证。
 
  中信重工的“国际范”,魅力正在于此。
 

责任编辑:宋欣
环球破碎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点击查看)
向本网编辑提供资讯线索 热线:0371-63673370 E-mail:ycrusher@126.com
返回环球破碎机网首页
热度排行
Ycrusher.com 环球破碎机网 Copyright © 2007-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合作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网站导航 | 网站建设 | 加盟会员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业务联系:(总机)0371-56079958 63673370 传真:0371-63321300 邮箱: 本站法律顾问:河南光法律师事务所
客服QQ:环球破碎机网客服:2242538890 2233515786 280327213 技术:环球破碎机网技术支持:497398702 MSN:
软件著作权:2016SR275876 豫ICP备110079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90850 软件著作权:2016SR275876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2251号


扫破碎机网微信公众号-阅读行业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