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未来,企业转型升级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很多企业通过互联网技术,以网络协同模式开展工业生产,这将使企业在面对客户的需求变化时,能迅速、轻松地做出响应,并保证其生产具有竞争力的前提下,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未来,制造业企业将不再自上而下地控制生产,不再从事单独的设计与研发环节,不再从事单独的生产与制造环节,也不再从事单独的营销与服务环节了!
制造企业也开始转向满足顾客需求开始,到接受订单、寻求生产合作、采购原材料、共同进行产品设计、制定生产计划以及付诸生产,整个环节都通过网络联接在一起,彼此相互沟通,而信息会沿着原材料传递,指示必要的生产步骤,从而确保最终产品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这种生产制造的灵活程度无疑代表着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巨大机遇。但同时,也预示全球制造行业将迎来技术升级的激烈竞争,也将给制造业带来新的挑战。
而当前我国工业是一个并行阶段——“工业2.0补课、3.0普及、4.0示范”。其中,工业2.0补课主要是指补上工业基础能力、质量品牌、标准化等。工业3.0普及,主要是指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普及自动化。工业4.0示范则是通过“智能制造”试点、“智能制造”工程以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实施1周年:成效初显
1年前,我国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文件,被业内誉为“未来10年引领‘制造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以及“未来30年实现‘制造强国’梦想的纲领”,全面开启了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之路。《中国制造2025》实施1周年初见成效,但建设制造业强国任务依然艰巨、繁重。
根据梳理发现,1年以来,已经有江苏、广东、福建、四川、甘肃、安徽、北京等25个省市陆续出台了具体的地方版“中国制造2025”实施战略和行动计划。此外,大连、哈尔滨、南京、苏州、东莞等30多个城市也纷纷出台了各自的“中国制造2025”实施措施。从内容来看,各地普遍形成了转向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整体上围绕《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但是也依据自身情况,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东部制造业发达地区除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新型电力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重点发展领域之外,还提出重点发展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智能制造产业以及“互联网 ”相关产业。
江苏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确立了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网络通信设备、智能制造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新型电力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15个产业,并提出力争经过10年努力,让江苏制造业在“中国制造”中走在前列,若干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浙江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提出,打造全国领先的机器人应用示范基地,积极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专用和特种制造装备、智能可穿戴设备。
宁波成全国首个试点示范城市
8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新华社和宁波市政府联合在工信部新闻发布厅召开“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新闻发布会,宣布宁波成为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花落宁波,无疑将使宁波得到更大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扶持。中国工程院也将为试点示范城市提供针对性的研究咨询和智力支持。宁波在浙江、在全国率先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也会为其他城市提供示范和带动的样本。
随着“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工作的推进,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的多个城市(群)都将陆续展开,工信部相关政策、专项资金、工业强基等五大工程的实施资源将会优先支持试点示范城市。
将有效带动供给侧经济结构调整
“中国制造2025”的落实有效带动供给侧经济结构调整,小编认为,供给侧改革主要是指供给侧,也就是工厂生产制造角度的改革,主要是提升质量品牌、解决产能过剩。
20世纪70年代后期,自动控制系统开始用于生产制造之中,拉开了大规模生产的序幕。虽然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也带来“产能过剩”问题。因为,大规模生产时代的管理理念以产品为中心,以低成本去竞争市场,根据市场预测安排生产,是一种推动式的生产方式,某些时候,难免造成盲目生产,以至于产能过剩。
“工业4.0”时代的智能制造,是在“工业3.0”时代的自动化技术和架构的基础上,实现从集中式中央控制向分散式增强控制的生产模式的转变,利用传感器和互联网让生产设备互联,从而形成一个可以柔性生产的、满足定制化需求的大批量生产模式。也就是说,“工业4.0”时代的多个种类产品的大规模定制,既要满足定制化需要,又要获得大规模生产的成本优势。那么,定制化,根据客户订单,定点安排生产,就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了。
继续提升“品、质”打造中国制造之魂
此外,质量、品牌问题。我国制造的主要劣势之一是“产品附加值低”,虽然规模大,但是大多是贴牌生产,获得的利润很少。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自主品牌。2009年数据显示,我国90%左右的出口商品属于代工生产或者贴牌生产,产品增加值只相当于日本的4.37%、美国的4.38%、德国的5.56%。
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九大任务之一,“质量为先”也是《中国制造2025》五项方针之一,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经济转型,从追求速度和规模开始重点转向以提升质量效益为中心的总体思路。
综上所述,打造区域品牌,各地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中,既要建立品牌文化,又要品牌消费理念,推进品牌国际化进程!加强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增强企业质量品牌意识,引导企业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同时,扎实做好构建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开展品牌价值评价,使质量品牌工作更扎实、更到位!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2251号
扫破碎机网微信公众号-阅读行业最新资讯